(138)皇帝称其管理国家或与群臣共同管理国家为朕治天下,(139)大理寺掌审断天下奏案,(140)劝农使司掌劝课天下力田之事。
陈来,1996年:《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从筮法说,它是阴阳、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术数演变的前提和揲蓍推算的规则。这样一来,《易经》卦爻辞中象数互渗的原始思维渐渐远去,卦爻辞原初的具体含义及特定语境逐渐被抽象提升为一般性的历史经验,进而被理解为表达圣人智慧的微言大义,于是《易》之为书也不可远,原本一部由占辞汇编而成的《周易》成为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经。从哲理说,则是《周易》哲学的最高范畴或终极原理。张政烺,1998年:《易辨》,载《中国哲学》第14辑,人民出版社。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随着原始思维的哲学突破,异化了的数终究要回归其自然原型。一原其性之所自来,一原其性之所实有。
笔者曾在多年将12章以来各章理解为第1章中庸思想之展开或延伸,后发现不可通。一直到清代以前,古人未将情、欲分开,以欲为情的一部分。〈正名〉说、故、喜、怒、哀、乐、爱、恶、欲以心异一句,表明荀子采取了与〈礼运〉七情类似的说法。[28]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978年4刷),第217页。
不仅如此,《中庸》自第12章以来基本不再讲中庸,亦不以中庸为主旨。或王柏,《鲁斋集》卷5,商务本,第93页。
但未发之中[zhòng]既指过程,可理解为即是率性,而不就是作为名词的性(中读去声、是动词)。如果第二部分就是朱子所谓散为万事,它如何体现了中庸则不得而知,至少文本上并无直接讲中。由上可知,《中庸》的主旨确实与《大学》一致,皆强调修身立德的社会效用,包括以齐、治、平方面的效用。(《朱子全书》第21册,第1419页) [17]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43《答林择之》,见《朱子全书》第22册,第1977页。
性、情、欲三分法似乎直到戴震才有(参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下〈才〉,何文光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40-41页),清人孙星衍细分情、欲,但亦整体上在性情二分框架内,以欲为情之所有(孙星衍,《问字堂集》卷一《原性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17页)。据此,中庸词义实兼未发之中与已发之中,中皆读去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见朱熹,《朱子全书》[修订本]第6册,朱杰人等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9页)据此,《中庸》宗旨即所谓中或执中。一以知为主,故曰明诚。
〈荣辱〉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因此,圣德/至德才是修身的最高境界,而仲尼为圣德之理想典范。
由此我推测,《中庸》首章的喜怒哀乐当与《大学》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同义,皆是在讲情。然而,作者强调修身的根本目的是立德。
故没有情欲即是中(读去声),即是喜怒哀乐未发,亦即没有忿懥、恐惧、好乐和忧患。本文对此一传统思路提出质疑,主张如果走出对中庸词义的过度迷信,可以发现《中庸》一书层次分明,从头至尾呈现出以修身为本、以至德为归的基本线索。总体上看,此书以至德/圣德为目标,而不是以中庸为目标。讨论中和及未发已发,涉及修身内涵。以中庸为全书宗旨,各部分内容不好贯通。另外,喜怒哀乐当联系上文不睹、不闻的慎独工夫解,后者指以隐、微方式出现的情欲。
所谓结构不协调,是因为想用中庸来贯穿全书有困难,但修身立德来贯穿全书却没有困难。其四、但《中庸》的关怀还不止是修身,修身是为着更大的目标而提出来的,这个更大的目标就是治平问题,这一点在第二部分已清晰呈现,到第四部分才彻底展露。
即这里有两个正,一是心正,一是身正。是一时所作,还是长久形成。
正因为朱熹论为学工夫必以静为本,徐认为朱子所说的中和,与《中庸》上的原义,并不相应[22]。这些情况下,中均可理解为过程,即行为方式,亦即中[zhòng]道而行,既非寂静道体,亦不止中节之和。
这两方面、或者说两个中难以贯通。人能尽己之性,自然可以尽物之性,进而赞天地之化育。第二篇当从今本20章中分出,以知为主,讲明诚(本文《中庸》章号依朱熹): 虽各题一性字,而其义不同。[17] 徐复观曾严厉批评宋儒自伊川以来,将未发等同于无思,将喜怒哀乐未发等同于思之未发,认为这是对《中庸》上的中和的最大误解。
让我们先搞清中庸究竟何义?其中最重要者莫过于中之义。这部分从头到尾未讨论过中庸,既未涉及发而中节的问题,更谈不上未发之中了,但确实在修道这个意义上与第一部分相接,也可见作者关注的重心是修道,而未必是中庸。
前人之所以提出《中庸》并非一书而是两书,是因为无法用中庸贯通全书,但无人发现可用修身立德来贯通全书。据此,喜怒哀乐未发是指情欲未发。
嵇康《释私论》有情有系于所欲,以欲衡情。……则其未发也,镜明水止,其已发也,无不中节矣。
我们要认识到,古人以性、情二分看人性,而没有把情与欲分开,故《礼运》中的七情包括欲、恶在内。[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全一册),上海:神州国光社,1931年,第418页。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人之情后面紧接4个欲字。联系先秦文献常不以书名反映宗旨,或可发现《中庸》一书的主旨并非中庸,而是修身立德。
今案:第1章喜怒哀乐之未发只说情欲未发,没说思虑未发,更没说行为未发,何来寂然不动?我们联系《大学》下面一段话: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方按:中庸与高明对发并举,可见不以中庸统领一切) 唯天下至圣,为能……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
[9]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第146页。‘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
[6]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第106页。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评论留言